
試用期是企業與員工雙方互相考察的黃金時間,也是職場新手適應環境的關鍵階段。然而,試用期不合理的設定,往往成為勞資爭議的導火線,甚至可能引來勞動檢查,讓企業面臨高額罰款與法律風險。
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試用期的設定、管理、常見爭議與應對策略,確保企業與員工雙方的權益都能獲得保障,打造真正的勞資和諧。
試用期的法律背景:1997年後試用期自由約定
過去,台灣《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》對試用期有明確規範,例如:
✅ 試用期不得超過40日
✅ 資遣費由勞資雙方自由約定
然而,這項規定在1997年被刪除,目前法律不再強制規定試用期長度,而是由企業與勞工自行約定,但仍需遵守契約誠信原則。
這樣的改變雖然給企業更多彈性,但也增加了爭議風險,因為沒有明確規則,許多企業利用試用期來規避責任,導致勞資糾紛不斷增加。
🔹 近期案例:某企業遭勞動檢查,試用期未給足勞工保障
2023年,一家科技公司因試用期員工被無預警解雇且未發放應有的資遣費,被員工檢舉,勞動局介入後,企業最終面臨超過50萬元的罰款。這顯示出試用期的設計必須符合法律規範,否則企業將付出慘痛代價。
🔗延伸閱讀:五大項勞動檢查要準備!
試用期長度怎麼訂才合理?
試用期的長度應該根據職務性質與工作需求來合理規劃。常見的試用期安排如下:
🔹 基層職位:30~60天
🔹 專業技術職位:90天(如工程師、會計師等)
🔹 管理階層或高階專業人才:最長180天
⚠ 注意!企業不得隨意延長試用期,若試用期到期後仍不錄用,應依法終止契約,並支付適當的資遣費。
🔗延伸閱讀:員工開除老闆
試用期內勞工的權益保障
很多人誤以為「試用期內員工沒有完整勞動權益」,這是錯誤的觀念!根據**《勞動基準法》**,試用期間勞工仍然享有以下權益:
✅ 薪資保障:薪資不得低於勞基法規定的最低工資,且應與同職位正式員工相同。
✅ 工時與休假:仍須遵守每週工時40小時、加班費、國定假日等規範。
✅ 解雇規範:雇主不得無故終止試用期,否則須依法支付資遣費。
企業若違反上述規定,員工可向勞動局檢舉,企業將面臨勞動檢查與罰款風險。
試用期結束後的處理方式
試用期結束時,企業通常有以下幾種做法:
1️⃣ 正式錄用:員工表現符合預期,成為正式員工。
2️⃣ 延長試用期:企業應與員工協商並取得書面同意,否則可能被視為違法。
3️⃣ 終止勞動契約:若員工表現不佳,雇主須依法支付適當資遣費。
⚠ 提醒!企業若違法終止試用期,勞工可提出「不當解雇申訴」,甚至要求補償!
🔗延伸閱讀:5個資遣條件有哪些?
避免勞資爭議:如何設立合法的試用期條款?
🔹 1. 明確試用期條款
應在勞動契約內清楚載明試用期的長度、評估標準與考核方式,避免未來產生爭議。
🔹 2. 符合法律規範
試用期間的工資、工時、福利與正式員工相同,不得有差別待遇。
🔹 3. 事先溝通
企業應在試用期開始時,提供員工清晰的考核標準,確保雙方對試用期的期待一致。
🔹 4. 合法終止試用期
若試用期結束後決定不錄用員工,企業須依法給予預告期或資遣費,否則可能引發勞資糾紛。
勞資顧問的專業建議
📌 雇主應該:
✔ 在勞動契約中訂立明確的試用期條款,確保合法合規。
✔ 在試用期內定期評估員工表現,並與員工保持良好溝通。
📌 勞工應該:
✔ 在簽約前詳細閱讀試用期條款,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。
✔ 在試用期間主動學習、適應企業文化,增加錄用機會。
透過明確且合法的試用期制度,企業能夠找到最合適的人才,員工也能確保自身權益,雙方達成真正的勞資和諧,避免不必要的勞資爭議與勞動檢查風險。
結語
試用期應該是雙向選擇、互相了解的機會,而不是企業濫用權力的工具。
如果企業試用期條款不明確,可能導致勞工權益受損,也可能讓企業面臨罰款與訴訟風險。企業應依法訂立試用期規則,員工則應確保自身權益,以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📢 若對試用期規劃或勞資爭議有疑問,歡迎向專業勞資顧問諮詢,確保合規經營,降低風險!
引用:【勞資知識】試用期合法設置的四個重點-避免勞資爭議|淮辰先生Blog